双抢时节,永州水稻种植、管理、收割、贮存都在发生喜人变化,旱粮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资料图】
沃野田畴景象新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7月底,永州各地“双抢”正酣,早稻收割接近尾声,晚稻机插提速。
记者深入该市田间地头采访,欣喜地发现,水稻生产、收割、仓储都在发生变化。
传统农具纷纷“下岗”,全程农机服务成时尚
尽管是农忙季节,祁阳市肖家镇九泥村67岁的种粮大户邓祥太,却不像以前那样忙碌,家里的镰刀也生了锈、箩筐一层灰。他打趣说,作为农民,现在“不称职”啦。
邓祥太说“不称职”,是说自己没以前那么忙碌了。过去,双抢时节,邓祥太手挥镰刀,一下能割七八蔸禾;挑一担秧苗、稻谷,走路一点也不摇晃。年近60岁,每年还能种10多亩田。
2014年,邓祥太见当地出现种田成百上千亩的“新农人”,心里很不服气。他流转100多亩耕地种植双季稻,事事亲力亲为。
没想到,种田老把式当年却“栽了跟头”。从春忙到秋,还是因管理不善,水稻减产,差点赔本。
不服归不服,邓祥太不得不向年轻种粮大户学习。
第二年,邓祥太尝试用农机整田、插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开始盈利。
2019年起,邓祥太每年种田300亩,从水稻育秧插秧到机收,均委托给该镇王家坪村李新宝的农机合作社打理,自己当起“甩手掌柜”,收入比之前还多,而且稳定。
零陵区接履桥街道迴龙村种粮大户罗洪波,2021年开始每年种田600亩,由农机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收入稳中有升。
不再为晒干贮存发愁,即收即烘干即贮存
“以前,先是怕收成不好,收成好了又愁晒谷、贮存。”祁阳市茅竹镇坦坪村种粮大户柏鑫说。
同样的问题,曾经困扰永州的不少种粮大户。
2013年,柏鑫流转300亩耕地种植水稻。为晒稻谷,他四处找晒谷坪。遇到天气变化,又急着组织人收稻谷、盖防雨布,劳心费力,增加了开支不说,有时还会损失不少粮食。
2014年,柏鑫引进稻谷烘干机,每吨稻谷节约成本50元以上。
如今,柏鑫每年种田1000多亩,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还为邻近村民提供从种植到贮存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每天可以烘干稻谷62吨,稻谷储存仓的容量达5000吨。稻谷当天收割、当天烘干、当天贮存。
零陵区珠山镇诸仙寺村种粮大户夏红玲,每天也忙着为村民烘干、贮存稻谷。
“三跑田”变“三保田”,村民种田热情高
2022年,永州市金洞管理区种植2000余亩早稻,今年,该管理区早稻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早稻产量亩产同比增加50公斤。
该管理区农业水利和移民开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雷乾军介绍,去年,管理区针对山区高岸田多、农田水利灌溉不便的实际,新建3700亩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不少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记者来到金洞管理区石古源村,只见新修的4.3米宽的机耕道、4000多米长的水渠四通八达。而去年,该村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水稻种植面积仅100余亩。
今年初,村民邓件牛见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打算规模种田;五星村种粮大户冯保国与邓件牛的想法不谋而合。
邓件牛、冯保国流转石古源村600亩耕地,全部种植双季稻,早稻获得丰收。
零陵区邮亭圩镇新江村,1000余亩农田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丘变大丘,耕地面积增加约2%,实现机械化耕种,早稻入仓,晚稻已插下。
旱稻市场前景好,山坡、旱土变成粮田
永州地处丘陵山地,高岸田、山坡地、旱土多。如今,金洞管理区、双牌县等地大力发展旱稻生产,缺水少肥的高岸田、山坡地、旱土变成粮田。
“预计亩产180公斤。”7月27日,农业专家对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新立村村民奉小元种植的红米旱稻进行测产。10多天后,这片稻田将开镰收割。
红米旱稻,因米粒红色而得名,是当地一个古老的旱稻品种,不用催芽育秧,将稻谷直接撒播到地里即可。其根系发达,耐旱、耐热,抗虫、抗病性强。
去年,奉小元种植80亩红米旱稻,每公斤红米售价40元,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他告诉记者,红米旱稻容易种好管理,明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
金洞管理区金洞镇小金洞、双江源、黄河等村的村民,种植500多亩旱稻,长势良好,预计亩产400公斤。
黄河村村民邓伟威经营一家民宿,他在金洞管理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种植110亩旱优73。眼下,丰收在望,他表示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