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3月15日消息(记者邸文炯)“山水清音,摩崖移入画。古今妙笔,岁月缀成诗。”陇南成县地处西秦岭余脉,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自2021年《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陇南成县扛起上游责任,通过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治理等系列举措,力保一江净水送下游,擘画两岸生态新“画卷”,争当长江流域“只此青绿”的展卷人。
打好水资源保护“组合拳”,修复上游水域生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长江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退化方面一度令人担忧。据世界自然基金发布的《长江生命力2020》报告,长江上游的鱼类物种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61种减少了46种,鱼类特有种数则从96种减少了27种。生产性捕捞突出,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骤减,而实施长江禁捕是保护水生物种的必要选择。“近年来,陇南成县严厉打击河道内的捕鱼行为,在县域内自然水域、水库投放草、鲢、鳙鱼苗86万尾,重口裂腹鱼苗2.8万尾。”成县水务局副局长佘惠民告诉记者,成县利用投放鱼苗和禁止捕捞的组合方式,促使县域内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从源头上保护水资源,政府积极编制相关河道采砂规划,对南河、黑峪河、二郎河、丰泉河、两河口河的管理范围进行划界,进行科学论证后再做河道开发工作。成县利用政府“买单”,企业“配合”的方式,将10个水源保护区内的矿产企业直接搬离,进行统一的园区化管理,最大程度地保证水源地不受任何工业污染。
成县磨坝峡水库(央广网发陇南成县宣传部供图)
做好河流水库“修复术”,江水重现碧波荡漾
“自从2017年成县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和库长制以来,共设立县级河长6名,库长6名,乡镇级河长34名,乡镇级库长6名,警长17名,村级河长245名,可以说实现了全覆盖,要让大家在每条河道都能见到河长。”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成县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姚煜告诉记者,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定期对所管辖河段、水库进行巡查检查,及时发现解决河库中存在的问题并上报,从去年到现在对全县境内的“一江三河”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按时完成了整改。
“我们不仅在各水源保护地设立了标志,还配合农业农村局一起搞起了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据姚煜介绍,成县引进了低温垃圾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经过简单分选,去除不可处理物质,将余下的塑料制品、纸制品等可碳化、可燃烧的生活垃圾送入热解炉裂解进行低温磁化处理。把河道生态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执行,让生活垃圾不再间接污染水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垃圾污染长江上游水域的问题。
据了解,除了低温磁化垃圾处理系统,成县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也将大量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后再排放。今年,在成县小川镇、店村镇也即将建成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的治理逐步“下沉”,把镇、村内的生活污水也进行处理,不漏掉一处可能污染河流水库的地点。
用好科技“新平台”,协手共护水域环境
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离不开上中下游的协作,更需要科技手段的助力。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长江上游水质保护上不仅深化河长制,还利用了高效便捷的‘科技手段’协同解决长江支流的各项问题。”佘惠民告诉记者,除了三级河长巡河APP这个日常“帮手”,陇南市还与长江中下游城市共同打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各河段的管理城市将河流问题上传汇总至平台,由后台分析人员将相关问题及时反馈至基层工作人员,快速、便捷的进行处理,形成“电子巡河、快速上报、留痕管理、跟踪闭环”的工作模式,随时随地了解流域状况。
入江支流水质好不好,决定着能否为长江水质“加分”。为了保证流入中下游的水质达标,成县采取监控拍摄和定期抽检的形式,对过境支流的流量及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给中下游地区。“陇南市生态环境局今年将在过境支流最后10公里处建立一座自动化的水质监测站,提升水质的监测效率,24小时动态提供水质数据,让流入嘉陵江的江水都能达标。”佘惠民说。
据悉,成县今年仍旧将“清四乱”、统一采砂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同时,成县将加大河流管理保护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流、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将按照《成县节约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全县用水大户节水监督检查行动,全方位地改善长江上游水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