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王嫣然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相关资料图)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2021年9月28日,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全线建成,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让山区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线贯通,受益区扩大到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使我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水不仅让我们有了吃的水,还有了种地的水,我们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50岁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常坪村村民,他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以前我们都要起早贪黑去几公里外挑水吃,现在我们种了小麦、中药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仅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为哺育城市的“发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紧张时段,不得不分区段限时供水,严重制约了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启动了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区畅和小区居民刘义贤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终于流进了天水市秦州区,并流进了千家万户。

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陇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画卷正在绘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洮河,穿山越岭,飞流而来,架起千里“水路”,成为惠泽陇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陇中地区荒山穿绿衣,百姓展笑颜,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泽陇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东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将继续统筹推进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与黄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进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王嫣然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2021年9月28日,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全线建成,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让山区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线贯通,受益区扩大到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使我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水不仅让我们有了吃的水,还有了种地的水,我们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50岁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常坪村村民,他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以前我们都要起早贪黑去几公里外挑水吃,现在我们种了小麦、中药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仅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为哺育城市的“发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紧张时段,不得不分区段限时供水,严重制约了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启动了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区畅和小区居民刘义贤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终于流进了天水市秦州区,并流进了千家万户。

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陇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画卷正在绘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洮河,穿山越岭,飞流而来,架起千里“水路”,成为惠泽陇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陇中地区荒山穿绿衣,百姓展笑颜,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泽陇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东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将继续统筹推进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与黄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进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