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内河小火轮。网络图片
今天的黄河兰州段,羊皮筏子、水上巴士和游船穿梭往来,主要承担市区游览功能,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实际上,除了传统的筏运之外,百余年前,即有将兰州打造为黄河上游航运枢纽的规划——清末民初,兰州船政局及官办民营轮船公司先后登台亮相;新中国成立后,自造和引进相结合,客船、游轮甚至军用登陆艇,穿梭于黄河两岸,留下了难忘的历史瞬间。
(资料图片)
一
据《兰州府请将创办船政情形奏咨立案文》(收入彭英甲编纂之《陇右纪实录》)记载,“甘肃地处高原,道路崎岖,民间日用货物本地多不出产,率由外省贩运,脚价过重,以致物价奇昂,民多不便。而本地皮张羊毛棉花烟叶等亦属大宗,仅用皮筏马车运行,销路久无起色,虽有商业,难望振兴。”因此,宣统二年(1910),时任陕甘总督整饬兰州府试办船政,“上至西宁府,下至包头镇,水路一律疏通,以便船只往来。”经费来源从统捐项下拨款,所需人员则从四川泸州、重庆和白水江等处“招雇船匠水手来甘”。当年规划中的黄河上游航道共六百二十里,“沿河石梗者用炸药轰之,滩险者用水手掏之”,“若轰之不得,掏之不能”,则因地制宜,由该处“新开小河一道以通”。同年12月,于兰州西关外桥门迤西设船政总局,并修建码头;在西宁、宁夏和包头设船政分局。按照乐观估计,待全线通航后,“西宁府粮食油炭可以下运包头,京货洋货一切杂货皆可上行”。宣统三年(1911)七月,地方当局向朝廷奏报称:“甘肃黄河现已开通,各船只由西宁至兰州,由兰州至包头,均属行驶稳速,仅旬日程。”
随着航道疏浚、航线开通,商业运营便提上日程。宣统三年(1911)秋,陕甘总督升允令比利时人罗比尔吉筹划自绥远河口镇至兰州段约一千华里之汽船营业,拟用吃水两英尺半、载重两万斤之小汽船为之试航。据《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记载,当年的操作是这样的:“由河口镇以帆船二艘,满载煤炭,系于船后,结局安全到达宁夏,更进而至中卫县上游约二百华里五佛寺附近”。此次试航,凭借蒸汽机强劲动力,船队逆流而上,抵达今景泰、靖远一带,已经可以遥望兰州,然而终无后文。与此同时,兰州船政局亦陆续造船九艘,除顺流而下赴包头试航的两艘外,其余七艘“就近试运窑街石炭,行驶稳速,人渐周知。足以辟利源而开风气”。然而,伴随着改朝换代,兰州船政局亦偃旗息鼓,而为兰州城内近代工业和居民生活运输燃料,也成了清末黄河兰州段官办航运唯一的亮点。
二
清民鼎革,有识之士又开始筹划黄河上游航运大计。如时任青海屯垦使的蒯寿枢认为,开发西北,首宜从交通入手,“黄河上游各地域,与其建筑铁路,不如先疏浚黄河,盖轮船之利远胜于火车也。沿岸各市镇,辅以长途汽车,俾水陆衔接,则各地之脉络灵活矣”。民国七年(1918),甘肃商人蔡质夫、陈润生、向涤修等人发起,官商合股设立甘绥轮船公司,集资购置“飞龙”号轮船一艘,船长六丈、宽一丈四尺、吃水四尺、载重两万斤。据《交通史航政编》记载,该公司航线自兰州为起点,经中卫至绥远河口,“迤长二千二百九十余里,均能通行。惟船只太少,不敷分配。”民国八年(1919)三月,该公司呈请北洋政府给予补助,“因私人在内河营业,请求补助,格于条例,未便照准”。在这种环境下,该公司仅于宁夏灵武横城堡至绥远河口镇区间试航一两次,即告停航。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商人李昭观呈请北洋政府交通部,申请成立陇绥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但史料中鲜有记载。
在民营轮船公司的视线投向以兰州为起点的黄河上游航运事业之时,官方着眼于军需物资运输,也重启黄河航运计划。民国八年(1919),甘肃督军张广建采纳美国工程师建议,与地方实力派马福祥合资创设轮船公司,在上海求新造船厂订造浅水汽船两艘,曾自包头启航,经宁夏溯流而上,行驶至今景泰县五佛寺,“成绩不恶”。但受航道和船型限制,虽然“因知包头宁夏间往返安全,益觉其计划之可行,但因实现不易,致广建所订造之汽船久之仍系留包头镇之外港南海子”。此后,张广建离甘,人去而政息。
20世纪30年代初,时任新疆宣慰使署随员的薛桂轮在兰州考察时,亦就黄河上游通航之事建议:“今宜测量河道,规定船式,通盘筹划,实行轮运”。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无果而终。总之,民国时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把兰州打造成为黄河上游航运枢纽的愿景,始终停留在蓝图之上。
三
20世纪50年代,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造船成为服务当时黄河兰州段客货运输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地方志记载,1958年,由交通部船舶设计院设计,甘肃省汽修一厂建造了名为“跃进”的木质客轮,时速超过20公里,曾在市区河段试航多次。1959年,又借调湖南、四川等省技工,建成“兰航101”号客货轮,可以载货30吨或载客80人;建成后曾在沙井驿临时码头运输约20万块砖头,此后还在中山桥、白塔山、雁滩等处承担客运摆渡任务达五年之久。
1974年,解放军总后勤部自南京军区调拨两艘退役登陆艇至兰州,由于船体尺寸超限,只好将其切割为两部分后以铁路运输,至兰州后,由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将船体重新焊接组装并维修调试机械,1975年“五一”后承担兰州中山桥黄河两岸摆渡任务。这两艘登陆艇不仅从长江到黄河跨流域调动,而且经历了一番分分合合的高难度操作,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来说,也算得上是“科技+狠活”了。
到了1979年,满载排水量137吨,前身为客货两用后改装为专业游轮的“兰州”号,利用每年4—10月的丰水期,开始承接中山桥至雁滩河段(3.6公里)的兰州市区季节性黄河观光业务,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兰州人休闲娱乐的集体记忆之一。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特约撰稿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