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密须古城内的唐槐

密须鼓(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李蕤郭昱妙

密须古城位于平凉市灵台县百里镇,百里在史书上曾被称为“密须”“阴密”。“百里”这个名称的由来似乎与百里奚有关,相传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之后,因怜惜其才,就将物产富饶的阴密县作为食邑分给他,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将阴密改为百里。相传百里镇的白姓人家是秦将白起的后代,白起是秦昭王时一员大将,因为善于用兵,运筹帷幄,被秦昭王重用。后平天下,灭六国,为秦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与秦相范雎不和,遂带家人出走,行走麟游,被王赐死,其家人匆匆逃亡,辗转数里,才得以在阴密安居,繁衍生息。百里镇政府所在地对面不过200米是原百里中学所在的台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密须国宫城遗址。

在密须古城内,留存下来许多历史文化遗存。现为“灵台八景”之一、“密城秋望”一景的“唐槐”就是古代留下的珍贵树木。古槐根部虬龙盘须,苍劲雄奇,其主干长势酷似牛头,分两只主干生长的树身,似牛的两只犄角向前斜冲着,势如斗牛,威武壮观。据介绍,这是一棵栽于唐代的槐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它高12.6米,胸围3.55米。据记载,公元前738年,武康王李元谅出任陇右节度使,辅助百里城,休养军队时栽下此树。

来到密须古城的文化广场,这里没有青砖黛瓦,没有廊檐飞角,与唐槐相对的广场右侧建有一座小型平台,其下便是“密须鼓”的“安身之家”。

《左传·昭公十五年》有记载:“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意思是密须国的战鼓和大辂车,是周文王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国(见《左传·巩国篇》)的铠甲,是周武王用来攻克殷商的。这说明商朝时密须国的战鼓和战车便名闻天下,“鼓”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用于军事上。

在商朝(约公元前1500年),密须国王听命于商王,依靠较强的军事实力,代表殷商号令周围虞、芮、卢、共、阮等部落诸侯国,成为部落诸侯国的首领,还拥有商王授予的“密须之鼓”以及大辂车,均为镇国重器,并且代表商王管理周围方国,镇守商朝的西北地区,势力非常强大。鼓乃礼乐之器,但也用于战争,指挥进退,是强权政治和权力的体现,大辂车则是密须君王豪华的马车。而这个时期泾渭流域方国中的周也逐步壮大发展起来。商王朝为了征服周,先是派文丁杀了周太王季历,一度引起周人攻商。周文王姬昌韬光养晦,谦恭忍让,被商王殷纣囚禁于羑里,后采取联姻在内的一系列亲商政策,缓解了商王殷纣的猜忌,受封为“西伯侯”,代周行使对泾渭流域的管辖,掌有斧钺征讨的特权。两个相邻的方国,都拥有实力和野心,其争斗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周文王姬昌一直为讨伐商王朝做准备。为试探商王朝,壮大自身实力,建立灭商联盟,解决讨伐商王朝后方巩固的问题,伐灭野心勃勃的密须国成为周文王姬昌成就大业的首要选择。在密须国侵夺周边小国阮的土地和人口,抢截共国送给周文王姬昌贡品的事件发生后,周文王姬昌终于等来了攻伐密须国的机会,这便有了文王伐密的历史故事。

商王朝授予密须国“密须之鼓”,周文王一方面用它召集老百姓修筑“灵台”,另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发出通知,邀请各诸侯国前来参加祭天活动。在商朝的西北地区,谁拥有密须之鼓,谁就能号召百姓、引导思想,甚至公布其他部落的过失并追究责任。

文物古迹,是古代文明的遗存,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在密须古城中还有一处古密须文史馆。馆中不仅陈列了许多文物,如西周鼎,还有古时人们所用的各种物件,以及生活场景的泥塑图;同时还有灵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仿制品,如皮影戏、社火、剪纸等。密须古城还出土了国宝铜柄铁剑以及镢形器、相邦“密”戈、柳叶形秦剑等重要文物;仿青铜器形的陶明器富有时代特色;两汉时期的文物藏品均可见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推荐内容